服务热线:400-123-4567

都会生态绿化大全11篇

时间:2024-05-09 10:00:15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城市热岛现象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以人为本的城市,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生态状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20世纪下半叶,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了“城市林业”概念,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以,发展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拟森林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树、花、草是城市绿化中的三要素,均是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要因地制宜,设计绿化要采用相应手段,以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和园林景观效果。

都会生态绿化大全11篇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绿色生态体系。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乔木的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20倍。灌木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5~10倍,而草本则更小些,树木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乔、灌、草复合构成的生态小群落,生态效益最好。许多树种对有毒、有害气体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降低辐射、降温、降尘、消毒等方面,乔、灌树种更胜一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其一: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爆发户”式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虽然通过现在的城市绿化来弥补,但如同补补丁一样。

  其二: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艺术”,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植物群落的概念。

  其三:草坪热“温度”不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但是城市绿量却是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有研究表明50生长良好的草坪的生态效益才相当于10 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的生态效益。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当前我们城市绿化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

  因为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人工干扰的高度胁迫,城市绿地建设受经济的困扰是必然的。但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高却是值得深思的。

  一是外来植物品种的盲目运用。由于外来植物的生态习性对异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它对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较差。且不管外来植物的成本如何,单就要在以后维护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当然也就需要特别的费用了。前不久从报上看到某城市花几十万元种植了四株南方植物,结果仅每年的养护费就高达近十万元。

  二是由于绿地设计时植物品种较单一,植物群落自身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比如群体对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合理的植物搭配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现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结构非常单一的草坪景观呢?据统计:草坪种播或铺设草皮工程造价在每平方米7元以上,而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费要每年每平方米5~10元,加之草坪数年后要老化、退化,需重新栽种,费用更甚。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人为了追求政绩,依然对大树移植情有独钟。为了快速成景或达到某种效果大量移植大规格树木,直接后果不但破坏了树木原生地的生态环境,移植后的树木自身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而一些专家学者早就对这种违背城市绿化建设规律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指出了其危害性。

  有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绿化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依赖心理,不主动地搞好自己的绿化,指望别人去绿化自己去享用;有的单位为完成指标把自己的绿色圈围起来自己享用,这样的结果是绿地率低下。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绿化建设是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从家庭养花到大范围植被建设都属于绿化建设范围,上至决策者,下至平民百姓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城市绿化出点力。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大胆地、大手笔地把森林生态建设设计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不应仅仅追求美观,甚至只要能种活就好。应考虑的是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使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谐的生态关系,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合理进行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绿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研究证明,每20 m2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配植1株乔木,6株灌木是最合理的种植比例(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绿化方式无论从景观、植物配置或生态效益上,都得到了认可。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地点的自然特性是紧密相关的,能够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和规律,最接近自然的生态才是最好的生态。因而要努力营造接近当地自然的生态,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改变以往总是把杂草除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做法,适当保留杂草与落叶,让森林自我调节,这样既营养了森林,又丰富了植物种类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森林的抗灾和抗破坏能力。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一种手段,是在反思重美化、轻生态的现象基础上提出的。力求通过充分利用种类繁多的绿化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结构复杂和生态多样的城市绿地系统。当然,城市绿化应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的生态结构、绿地的养护管理目标及技术、小环境等。同时,应普及科学思想,树立生态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城市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倡导营造健康、自然和舒适的绿色生活空间。

  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在文化领域中缘文化早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的。

  100余年前(英)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文,该文是作者在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城乡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为了人民必须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和农村要给予人民社会的爱和自然的爱。霍华德认为一个中心城市必然有与它相联系的卫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规划构思;认为城市各分支系统一住宅、工厂、道路、绿地、学校等通过重新有序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发表意义。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环境绿化、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例,在外环线以内的绿廊布局,其方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交织成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绿廊各9条,主干绿廊共6条,内环线以内的三纵、三横主。干道一致,应首先实施。绿廊纵横于城乡、浦西浦东、环内环外,绿廊相互交织成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的生态绿网,它们的建成将把郊区和海上的冷湿空气带进城市,又能对城区热中心进行分割疏解。

  城市绿化的基础是植物,而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再现城市中的“第二自然”,是长期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虽然谁都能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但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是人居于自然之上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关系很和谐呢?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较高纬度的华北地区生长好的加拿大杨及二次引种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均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根据前几年对上海城市绿化最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调查,前者有68种,后者有105种,上海可用于绿化的植物材料都是很丰富的,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本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就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著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著,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至今仍有很多人把城市绿化作为观赏和装点城市为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而不是形式,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密集。人们深刻认识到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城市化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现代文明,对于城市来说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问题。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工作、生活的条件,以充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罕见的变化、极大的繁荣和对未来的希望。

  一场由环境污染、人炸、资源破坏引发的城市生态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转向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营造绿色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建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和目标。园林绿化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办法,对人类回归自然和改造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巨大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人为的大拆大建和大砍大造。而且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实质上也是一个根据人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生存规律的要求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而新的人工环境必须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可为子孙后代持续利用,从国外许多成功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越大,城市的发展前景就越大。

  园林绿化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大区域乃至全球环境的基础之一,大力开展植树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增加自然因素,是最根本、最积极的措施,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净化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基本途径。发展绿地广植树木是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最积极、最稳定、最长效、最经济的手段。21世纪将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世纪,因而,大力保护自然和绿满全球将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复杂而周期漫长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努力。

  人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生态的最大受益者。城市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园林绿化,必须以为人服务为根本原则,针对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根本目的,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通过科学的设计,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的参与。城市绿化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绿化,尊重自然法则,防止毁坏原有绿地及水系,把城市的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绿地相结合,使园林绿化在最大程度上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坚持科学绿化,还要考虑到城市绿化的不同功能和用途,进行科学的选配。注意常绿与落叶树种配比,注重植物色彩变化。不仅使植物形体上美感,视角色彩上也应保证有美的享受,以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根据不同地区和小区的污染气体种类,分别选择抗污染的植物。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事业,单靠城市维护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实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必须贯彻“人民园林人民办,园林绿化人民建”的方针,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多方筹资,共同创建。各社会单位密切配合、努力完成各项绿化建设任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城市绿化、人人支持城市绿化的新风气。

  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是与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引发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包括城镇人口剧增、规模急剧膨胀、环境日益恶化和生态受到严重威胁等等。人类在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必须改变现存环境,需要主动地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市园林绿化是体现多功能、持久的综合功效的事业,对环境的生态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城市各方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未来的城市将是持续地良好运行的“生态园林化城市”。城镇园林绿化可以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通过深入分析考察现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变迁,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绿园林化工作者在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顺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在规模地改造原有城市、建设新的城市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化在形成现代城市新景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质地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在科学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现代城市生活。

  [1] 林培勋.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J].北方园艺.2009,(4).

  [2] 周剑平.城市园林绿化与和谐宜居环境[J]. 健康人居环境2011,(1).

  [3] 吴之光.园林绿化建筑、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5).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

  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

  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美学原则的应用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2意与形的统一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4〕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宝钢: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环保型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他们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绿化生态目标和绿化效益质量为目的,根据宝钢的生产情况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配置了360多个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或吸附粉尘能力较大的植物,绿地总面积达414.55万m2,其中草坪130万m2,绿地覆盖率28.52%,人均绿地面积达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山石化:在卫生防护林带建设中,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其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如SO2、NO2通过林带,在生活区的浓度递减60%,乙烯、飘尘及铅递减100%,风速平均递减43%~62%;增加空气负离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招引来鸟类达94种之多。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如:上海植物园的进化区,闸北公园内的生态园,规划为市花区、海棠区、进化区、名花区、珍濒区、藤蔓区、水生区等,可使游人在观赏植物的同时学习到有关植物学的不少知识;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园内普遍建立科普知识型生态园。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新晨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较好地应用了植物进行意境创造〔6〕,如围绕鲁迅先生陵墓、雕像广种常绿花木,借喻先生精神永存;在纪念馆四周广植桃、李、梅,象征先生“桃李满天下”和平易近人的品格;地被植物大量种植既能观赏又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暗示先生早年学医,以医学救国的爱国思想。

  黄道婆纪念馆的绿化环境设计上,则利用与纺织有关的桑、竹、棉、麻等有江南农家特色的植物进行配置,以突出这位中国古代科技名人和杰出的中华民族妇女的贡献,

  〔3〕江铭“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生态园林论文续集1993P.95~99

  恩施的环境污染指数与宜昌等周边城市相比较居于高位。进入21世纪以来,恩施市以建成“生态园林城市”、“部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增强城市环境竞争力,营造了“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城市园林风貌,注重水景观与小区域生态环境的恰当融和,促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5年以来,恩施市先后编制出台《恩施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恩施市城区山体绿化景观节点概念规划》等,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以路、桥、休闲广场等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07年底,随着风雨桥、橡胶坝、凤凰大桥、凤凰山隧道、施州大桥等众多大型市政工程和城市景观的相继建成,恩施城区基本形成滨江河绿化空间和群山环抱的绿色人居环境,五大公园镶嵌的城市中央清江生态轴;自然山区林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串连的中心城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生态体系,营造了“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城市园林风貌。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建路扩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在全市开展了以片区、道路绿化为骨干,包括凤凰山公园、亲水走廊、单位、小区和城市防护林等在内的点、线、面全面推进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地布局日趋合理,园林绿化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绿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一)生态环境效能不高。这是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爆发户”式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虽然通过现在的城市绿化来弥补,但如同补补丁一样。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不够丰富,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另外,草坪热“温度”不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但是城市绿量还是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

  (二)绿化维护成本高。因为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地建设受经济的困扰是必然的。但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高却是值得深思的。城市绿化大量依靠外来植物的引种。由于外来植物的生态习性对异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它对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较差。且不管外来植物的成本如何,单就要在以后维护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当然也就需要特别的费用了。

  (三)城市“大树进城”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城市的绿化不仅追求绿化覆盖率与绿量,而且在加速绿化景观上花大力气。特别是“大树进城”的现象特别普遍。而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破坏了树木原生地的生态环境,而且移植后的树木自身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而一些专家学者早就对这种违背城市绿化建设规律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指出了其危害性。

  (四)绿色城市观念没有在市民意识中形成。有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绿化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依赖心理,不主动地搞好自己的绿化,指望别人去绿化自己去享用;有的单位为完成指标把自己的绿色圈围起来自己享用,这样的结果是绿地率低下。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一)绿化规划要有新高度,城市绿化要实现大发展,就必须改变过去条块园林城市的模式,从单一的园林绿化,扩大到区域性生态系统的建设,既提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复合社会系统,实现自然――空间――人类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化规划要有新思路,城市绿化已不再是单纯的绿地扩展和增加,而是逐步由单一的局部绿化、品种绿化、区域绿化向空间绿化、体系绿化、系统绿化过渡,要强调生物多样性原则和生态性原理,注重绿化的人文景观和人们休闲、生活的需求,追求绿化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从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同自然同生共存的美好愿望。

  (三)做好城市的绿化规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市区要有几条纵横交错的绿化带,使城乡既分隔、又联系在一起。市区各主要区域应有与本区域人口数量相适应的区域园林,包括公园、广场绿地、街心花园或游乐园等等。

  (四)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工作,其绿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绿化率。从规划角度而言,要在居住区周围搞绿化带(圈),即一个区是一个小绿环,一个大居住区就是一个大的绿化环。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实践中逐渐开始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往我们评定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主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体制完善程度、城市规模等因素。现如今在这些条件上又加了一项很重要的评定标准,那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情况。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紧张,绿化面积严重不足等等城市问题相继产生,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由于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成为了一个城市形象的标志,是反映城市内部人文特色的关键。同时,城市绿化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其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文明逐渐形成,人类的生产、生活开始集约,人类开始集中聚居,远离大自然。因此,只能在城市中建设公园、绿地、小桥流水、绿茵草坪来满足对大自然的渴望。无论在城市的公园中还是在街道上,尤其是在小区、机关、学校等场所的绿化中,园林式景观种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类对城市绿化建设尤为重视,为人类提供了更方便、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进一步改进了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花色鲜艳,具有形态、色彩、风韵、气味等代表美的特色,观赏性极强,且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植物的美,搭配出靓丽的风景。园林植物还有减弱噪声、阻滞尘埃、固氮释氧、提高空气质量、减轻空气污染等作用,所以,人们通过栽种树木、花草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建立稳定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城市的公共绿地、公园及城市边缘等的建设,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从而改善城市的小环境,因此,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城市循环发展。

  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并且能净化城市空气、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同时,还有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我国虽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很少考虑城市防灾要求,缺少应对各种灾害的必要辅助措施,但是城市的绿地在城市防灾过程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首先是由于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绿化林木有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从而引起开花少,结果少甚至不结果、不开花等现象而影响观赏价值。其次是受到城市环境影响的绿化林木,会出现枯倒、病虫害等影响环境的美观及树种的观赏价值。另外,是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工作中尚为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以及管理手册。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规划过程中就会造成在绿化规划方面、设计以及建设、监理方面的工作缺少一些具体的、可参照的行为标准,这也给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工作检测以及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我国虽然极力倡导生态城市的建设,但对于绿化区域还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各地区绿化面积均衡的效果,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老城区的生态建设方面。并不是每个城市居民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大部分市民还是选择老城区这种房价较低的居住环境.而城市的管理者一般侧重于新城区的绿化建设情况,忽略了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就造成了老城区绿地率偏低,屋顶绿化以及乖直绿化应用不广的现象。

  城市的生态化表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一切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结构不完善的地区要进行绿化工作,从而保障此地区生态环境结构的合理性。而这些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还离不开资金的不断投入。就算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经过风吹雨打,年久失修之后,也要进行必要的拆迁重建,更何况是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环境,为了其能始终保持健康的活力,定期进行维护室必要的工程项目。虽然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设置物业部门来维护绿化,但是有些资料显示,在一部分老城区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物业部门,无法对老城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久的管理,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使得居住区在绿化以及养护工作中形成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现象,甚至可能发生,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绿化区域后,在第二年就丧失了当时建设的目的和效果,居住环境又恢复到从前的荒凉迹象。

  寻找屋顶绿化的发展途径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而言,屋顶绿化就是脱离了在地标种植的技术,实现了在阳台、屋顶、天台等高低进行绿化建设。推行屋顶绿化政策,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一个城市中,屋顶、阳台灯场所常常被人们忽略,成为了囤积货物的场地,实际上屋顶的面积并不比土地资源小多少,充分的利用屋顶资源,可以完善生态体系,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但是这种屋顶绿化规划建设的投入资金要比地表绿化建设大,在维护方面也比较麻烦.所以为了保证屋顶绿化建设的正常实行,国家和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相宜的开发政策,不断灌输市民支持屋顶绿化的方案,建立屋顶绿化的实验项目,从而发现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根据老城区的绿地率偏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老城区的绿化面积,以保持新老城区绿化面积的均衡状态。而且由于老城区的城市化建设较慢,建筑的坚固度、实用度有所欠缺,大量的绿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往往老城更新时,曾经突入大量成本所建的绿化会被工程所破坏,所以,在考虑这种情况后,对老城区的绿化建设应更多考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绿化改造及补植,而不是完全植入新的植被,最好采用本地特色鲜明、抗早、容易成活的植物,为维护工作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绿化工作在城市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外大多数国家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虽然我国当今在城市的建设绿化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也依旧存有着相对较多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以及重视城市绿化方工作,以确保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有序、健康及规范的发展下去。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兴盛,同时也导致城市中的环境恶化,再加上城区建筑容量的增加会造成“热岛效应”,很容易导致人们发生心理失衡,不利于城市人们的心理、思想以及身体上的健康,所以将自然代入城市,将绿色引入城市,在生态上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在空间上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感受舒适的地方,无疑会减少城市中的躁动情绪,提升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品质,故而,园林绿化是城市组成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增加城市中人们内心的幸福感,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还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更加繁荣。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要确立生态原则,其本质在于确立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花草树木的选择、搭配、培育和园林建材的使用等,都必须从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出发。也就是说,生态原则指导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应使城市的气温得到更好的调节,风沙得到有效的控制,空气得到更好的过滤更新,水土得到更好的保持,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善。

  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文化大国,中国优秀的传统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宝贵的物质财富和民族骄傲,需要我们认真地继承与弘扬。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中强调文化性,不仅能够让城市园林的绿化工作具有更高的品位,还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的独特性,增加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吸引力。

  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排为首位的就是能够美化城市中的环境,提高城市居住的舒适度;能够有效改善人们身体的健康程度,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很少有时间真正的去放松身心,而城市园林的建设为人们缓解紧绷的神经提供了空间,此外,园林绿化中的植物也有改善人们身体状况,增加身体健康的功能;城市园林的绿化工作能够凸显出城市的独特性,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定居,故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实施是落实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正是由于园林绿化的实施,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城市的气候,净化污浊的空气,降低噪音对人们生活的干扰,减少灰尘对健康的侵袭,同时,还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种种都说明了园林绿化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园林绿化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彰显,因此,可以说,城市园林绿化是最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文明的地方,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无论是名胜古迹、历史雕塑,还是传统的园林建筑,都能够很好的展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例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其既是古迹,又是城市园林绿化之一,其不仅能够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还能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一系列的政策皆说明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而城市化的发展更加的使人们渴望自然,渴望能够与自然有着更加亲密的联系,而且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能够在生态中调节人们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在文明上促进城市的进步,并且,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在建设和谐城市的同时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探讨城市园林绿化的实施成为了目前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3个方面来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及文化进行分析的,城市园林绿化的基本原则;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文化。通过这几方面的探究来深入了解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1]段然. 城市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作用[J]. 民营科技,2015(11):230.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影响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所以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曲靖市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的成功案例,通过对曲靖市生态绿化城市规划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绿化城市的功能进行解读,从而来实现我国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伟大宏图目标。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绿化的发展需求,再加之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刺激因素作用,据统计我国从2001年到2005年,绿化苗木生产规模扩大非常迅速。这表明,2000年-2005年,盆栽植物和观赏苗木的平均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2.07%、44.63%,要高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0.92%、30.71%,尤其是观赏苗木更加明显,说明我国绿化苗木市场已经开始接近饱和。近年来苗木花卉生产规模扩大非常迅速,有些地方甚至是是以几何基数增长的。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到目前为止,曲靖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已达1786公顷,绿地率达33.3%,绿化覆盖率达36.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4平方米,各项主要指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的标准,并于近日通过了省考评组的验收评审。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绿化生产经营行业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由于不同省份之间城市生态绿化起步时间不同、产业化发展水平各异、规模差异等因素的存在,我国绿化苗木种植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目前,我国形成了绿化苗木种植业的四大主要产销中心,分别为:一是以浙江、江苏为主要生产区域,其主要市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二是以河南、山东为主要生产区域,其主要市场为北京、天津地区;三是以广东、福建为主要生产区域,其主要市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是以四川、江西、云南为主要生产区域,其主要市场为西南地区。因此,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园林建设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曲靖市在园林绿化城市创建过程中,着力通过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城市来改善居住环境。以公园、街道、居住小区等园林绿化为重点,建成河滨公园、翠峰休闲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公园广场,正在建设玉带公园、东城区水体公园、南城区水体公园。从以下几点论述一下建设生态绿化城市的功能:

  有害气体虽对植物生长不利, 在一定条件下, 有许多植物对他们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例如植物叶片表面可吸收SO2。正常植物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S, 当植物处于被SO2污染的大气中时, 其含量可为正常含量的5~10倍。一般地说, 对SO2抗性越强的植物, 吸收SO2的能力也越强;阔叶树对SO2的抗性比针叶树强。臭椿吸取SO2能力特别强, 超过一般树木的20倍。

  有些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这一方面由于枝叶茂密, 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叶子表面粗糙、有绒毛或黏性分泌物, 当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时, 便附着于其叶面及枝干上。经过雨水的冲洗, 又能恢复其吸滞能力。草地不仅和树木一样具有吸附灰尘的作用, 并且还可固定地面的尘土。如表1,部分植物单位面积滞沉量(单位g/m-2)

  据研究, 树木可以吸收水中溶解的物质, 减少水中细菌的数量。如在通过30~40m宽的林带后, 由于树木根系和土壤的作用, 1L水中所含细菌的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 在栽有芦苇的水池中, 悬浮物要减少30%, 氯化物减少90%, 有机氮减少60%, 磷酸盐减少20%, 氨减少66%, 总硬度减少33%。同时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 从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中的大肠杆菌死亡。

  经气象部门测定表明, 在炎夏季节林地树荫下的气温较无绿地低3~5°C。有垂直绿化的前墙表面温度比纯粹红砖墙表面温度低7°C左右。炎热夏季时, 人在树荫下和在直射阳光下的感觉差异很大。这种温度感觉的差异不仅仅是3~5°C的气温差, 而主要由太阳辐射温度决定。茂密的树冠能挡住50%~90%的太阳辐射热。当空气湿度过高, 易使人厌倦疲乏, 过低则感干热烦躁。一般认为最舒适的相对湿度为40%~60%。绿化植物能大量蒸腾水分, 可以提高空气湿度。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36%, 公园比城市其他地区高27%。即使是在树木蒸腾量较少的冬季, 因为绿地中的风速较小, 气流交换较弱, 土壤和树木蒸发水分不易扩散, 所以绿地的相对湿度也比非绿化区高10%~20%。

  一个区域有大片林地的存在, 可以造成绿地与其周围地区的温度差异, 进而造成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绿地中的凉空气不断向城市建筑密集地区流动, 从而调节气温, 输入新鲜空气, 改善通风条件。2)带状绿地的作用与其设计密切相关。如带状开敞绿地, 若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 则具有良好的通风效应。若绿化林带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 则具有良好的防风效应, 既可降低风速, 又可减少风沙, 改造局地气候。

  树木能降低噪声,是因为声波投射到树叶、树枝上后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减弱。减轻噪声效果最好的树种是那些枝叶茂密,叶片较肥厚并具有较长叶柄的乔木和灌木。这些特征的结合,有助于叶片的摆动和振动。粗大的树枝和树干也能够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射。就平均情况而言,30m宽的林带可减弱频率为1000Hz的声波6~8dB(A)。

  城市园林植物与野生植物一样,与它们的生活环境间相关极为密切,因而可被用于指示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园林植物指示体大多为植物群体,根据他们对环境因子影响的反映特点,可将之区分为两类:外显型和积累型,前者以体表可见特征反应环境条件的指示体;后者植体本身虽无受害特征,但体内有害物质的积累大大超过一般植物。

  总之,为了顺应当代人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生态绿化建设要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绿化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把城市建设成为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美好家园。

  [1] 石崧,宁越敏.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基础:都市区绿地系统[J].国外城市规划. 2005(06)12-14

  [2] 胡嘉滨,毕波,郭伟. 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02) 5-6

  [3] 冯长春,杨志威. 欧美城市土地利用评述究研论理[J].国外城市规划.1998(01)16-19

  城市生态绿化通俗的讲就是把森林引入城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以,发展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拟森林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树、花、草是城市绿化中的三要素,均是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要因地制宜采用相应手段,获得最佳生态效益。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态环境效能低下。这是当前我区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一:由于我区设区较晚,绿化建设基础薄弱,虽然近几年大开发大建设使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新修改造了19条城市道路,并相应进行了绿化,新建成了青鸾湖公园、湿地公园、多岛海景区等大批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目前的39.7% ,绿地率达38.6%,城市公共绿化面积已达360多万平方米,但是绿化整体效果与生态城市要求还相差甚远。 其二: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好看”,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其三:当前我们城市绿化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城市绿量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和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的生态效益。(2)绿色城市观念没有在市民意识中形成。有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绿化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依赖心理,不主动地搞好自己的绿化,指望别人去绿化自己去享用;有的单位为完成指标把自己的绿色圈围起来自己享用,这样的结果是绿地率低下。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绿化建设是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从家庭养花到大范围植被建设都属于绿化建设范围,上至决策者,下至群众百姓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城市绿化出点力。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前言:现代的中国城镇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对绿化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由于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重视。2001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各地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和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工作,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绿化建设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化工作。

  2012年11月随着十八的胜利召开,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绿化建设发展思路。对城市建设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和发展规划,因此,维护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持生态和谐,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乡结构和城镇布局结构,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生态化,让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实现人性化、生态化是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新要求、新目标。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性和自然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植物群落特征的活动。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首先应重视科学规划与具体建设的有机结合,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为目标,营造自然与人造景观和谐的绿化网络,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的各种功能要求,并达到最大的防尘、降温、增湿、减噪的作用。同时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地域文脉。

  生态城市就是生态上保持健康状态的城市,是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综合性概念。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生态城市在设计上不只是简单的城市绿化设计,而是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给人以多样化的生态体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生态城市建设是新的发展环境下提出的科学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适应了时展的潮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户县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渭河阶地,中部为黄土台原、洪积扇及扇缘洼地。地势南高北低,差别很大,北部渭河滩最低点海拔388m,山基海拔680m,山区最高海拔3,015.1m,相对高差2627m。现已建成绿地面积600.9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677.03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85.8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1.3%,绿化覆盖率达到3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8平方米以上。

  近年来户县虽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绿地建设仍需要加强,应力求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提高绿地总量、质量、效益。目前,园林绿化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零乱不成体系,绿地系统缺少系统和长远的规划,尚未形成有机的绿地规模。

  (2)绿地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人均公园绿地严重不足,远未形成有效的公园绿地覆盖体系。

  (3)道路绿化、街头绿化、滨河绿化等未形成体系,过境河流没有发挥其水体生态、景观作用。

  依据问题户县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构筑以户县城区为核心,以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覆盖整个城镇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将县域绿地系统划分为5个子系统,包括河道绿地系统、交通道路绿地系统、山地丘陵绿地系统、旅游区绿地系统、城镇绿地系统。

  (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结构与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地统筹安排城市的各类绿地空间,重点发展各类公园绿地,加强滨水绿地、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化、整体。


标签:环境绿化

【产品推荐】